湖北日報訊 記者 甘勇 廖志慧
  “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”,必須緊緊抓住市場這個“牛鼻子”,提高思想認識,凝聚力量,激活能量,盤活存量,做大增量,競進提質,速效兼取,提升湖北市場化程度和活力。
  “建成支點、走在前列”,中央對湖北發展的關懷與期待,荊楚兒女對中國夢的追尋和求索,省委、省政府對湖北發展新階段的定位和把握,凝聚成這份沉甸甸的歷史使命。
  擔當使命,奮發作為。站在時代浪潮的最前沿,把脈湖北發展的新常態,我們如何凝神、何處發力?
  回望過去,改革開放30多年時間,我們走完發達國家300年的發展歷程。關鍵原因之一,是抓住了市場、抓住了市場經濟這個根本。
  展望未來,增長轉段,經濟轉型,動力轉換,調控轉向,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,更要註重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。全面啟動市場大引擎,才能提供競進提質、升級增效的強勁動力。“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”,要扭轉湖北市場經濟發展不夠的“比較劣勢”,必須緊緊抓住市場這個“牛鼻子”,提高思想認識,凝聚力量,激活能量,盤活存量,做大增量,競進提質,速效兼取,提升湖北市場化程度和活力。
  解放思想,市場大學引爆靈魂革命
  今年9月,一個沒有圍牆的特殊“大學”,在湖北全省“開課”。
  暫放下繁忙的工作,全省黨政主要領導幹部集中到一起,拿出3天的時間,就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進行專題研討。“我們必須從思想觀念、理念、文化入手,把‘市場大學’作為‘必修課’,從全省各級領導幹部抓起,來一次市場意識再啟蒙、市場文化再塑造,真正讓市場經濟理念入腦入心,融入血液,深入靈魂。”省委書記李鴻忠強調。“市場大學只有結業,沒有畢業。”省委副書記、省長王國生說,學好市場課程重在實踐,要堅持學用結合、學用相長,努力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湖北轉型發展的實際成效。
  自貿區理論和政策研修班、網絡市場大學、市場大講堂、視頻報告會……開辦市場大學,補“市場決定”的課,一場革命在靈魂深處爆發。
  “湖北人養財魚,魚養大了賣給餐館,3元錢一斤;杭州人養財魚,自己辦加工廠,魚肉加工成休閑食品,內臟加工成魚肝油,魚骨加工成飼料,一斤財魚賣出30元。”省委“市場大學”巡迴宣講團帶來生動的市場案例,發人深省。
  隨州三里崗吉祥寺村,香菇產業從“提籃小賣、以街為市”到“深購遠銷、市場交易”,再到“加工增值、出口創匯”,市場帶動小小香菇“三級跳”。省委辦公廳機關青年幹部走進這個香菇出口第一村,將市場大學的課堂,開到了田間地頭、市場車間和農戶家裡。
  這場靈魂革命,是針對阻礙湖北發展的現實問題,對症下藥。
  有人認為,由於歷史、文化、地域等多方面的原因,湖北在接受市場經濟時,有兩個“繭殼”比沿海發達地區更硬、更厚。
  一是荊楚文化底蘊深厚,崇文重武,軍事家、政治家、科學家、藝術家層出不窮,但對市場體制機制、市場文化理念接受難度大,比較缺乏企業家、商人,缺少全民創新創業的氛圍。
  二是計劃經濟影響較重,計劃經濟時代佈局的國有大型企業比重較大,計劃經濟主導的傳統觀念與市場經濟理念格格不入。湖北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,缺少航母級的民營企業,都與傳統計劃經濟觀念的慣性密不可分。
 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,肩負“建成支點、走在前列”的歷史使命,湖北上下以上好市場大學為契機,不斷解放思想。截至目前,省、市、縣三級舉辦各類專題研討班35期,培訓幹部2300餘人;舉辦各類宣講活動、理論報告會等130餘場,4.2萬餘名幹部參加學習;全省8萬多名幹部通過湖北幹部在線學習中心參加網絡市場大學的學習、測試。
  思路決定出路。樹立市場理念,用好價值規律,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,新一輪改革開放發展中,湖北輕裝上陣,將成為發展市場經濟的一匹“黑馬”。
  市場先導,
  資源“燃油”激活市場引擎
  61歲的萬端極是湖北工業大學教授。談起科技創新,他說,手上20多個項目成果已轉化,不過,其中90%是與省外企業合作的。
  “比如杜仲飲品項目,在湖北這個杜仲大產區沒做成,反而是被黑龍江企業做大了。如今,他們來湖北投資建廠。”萬端極不無遺憾地說。
  惟楚有材,見證湖北的創新實力和驕傲;楚才晉用,卻總是浸滿湖北的遺憾和苦澀。
  湖北科教實力雄厚。過去的一年,我省獲國家科技獎30項,居全國第四位,遠遠超過一些沿海發達省份。然而,為何眾多科技成果“牆內開會牆外香”?關鍵是缺乏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意識和市場化機制體制。
  如果說科技資源要素是“燃油”,那麼以市場為先導,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化體制機制就是發動機。優質要素遇不到先進的體制機制,“燃油”沒有用武之地,經濟社會發展的車輪無法加速。
  發揮科技作為“第一生產力”的作用,優越的市場體制機制是基礎、是根本。如果我們的市場體制機制處於劣勢,其他優勢就是給別人準備的;如果市場大學辦不好,其他大學辦好了也是給別人準備的;如果抱著科技資源優勢坐等發展,沒有市場意識和市場體制機制,最終也只能兩手空空。
  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,不少科研人員在發明研究階段孜孜不倦,但到了產業化階段卻不知所措;有些科研成果只追求學術突破,發表論文就是最終目的;有些想要實現產業化,卻過分追求股權控制,對貨幣資本的地位認識不足,導致科技成果長期待字閨中、束之高閣。這些都是缺乏市場經濟理念、市場體制機制不活的表現。
  從“要素推動”走向“創新驅動”,努力使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實力,已是湖北“建成支點、走在前列”的必然選擇。點石成金的關鍵,在於市場體制機制的創新。
  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,武漢東湖高新區2012年出台“黃金十條”。高校師生可休崗休學創業,科技成果轉化收益“七三開”……一系列新政引發全國關註。
  去年底,湖北版“黃金十條”出爐,含金量十足:高校、院所研發團隊在鄂實施科技成果轉化、轉讓的收益,其所得不得低於70%,最高可達99%。
  一系列改革,一條條新政,指向“市場、市場還是市場”,啟動了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”的發動機,一大批技術創新、創業服務、科技投融資、成果轉化和技術產權交易等平臺的搭建和完善,讓湖北颳起了“科技創業旋風”,資金、技術、人才等資源,在市場配置下源源不斷地涌入、融合、聚變。
  圍繞市場和產業鏈部署創新鏈,科技成果轉化成為產業發展的助推器、倍增器和放大器。如今,我省優選激光、地球空間信息、信息光電子、新能源汽車等18條高新技術產業鏈,以資金、重大技術、終端產品或產業集群為指引,組織實施了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科技項目,有力地促進了產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。
  釋放紅利,
  深化改革釐清市場方向
  改革是發展最大紅利,市場是改革的大方向。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,全面深化改革,同樣不能離開“市場決定”這一重要法寶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,我省省級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縮減至286項,成為全國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省份。
  “審批最少”是否就是“環境最優”?保留多少審批事項合適?其關鍵,依然是堅持市場取向。
  市場主體最有發言權。今年1月至9月,全省新登記市場主體60.35萬戶,平均每天新增2235個老闆,全省實有市場主體戶數位居全國第五、中部第一。市場證明,放寬註冊資本管制、實行“先照後證”等系列改革舉措,對民營經濟發展助推作用明顯。
  改革的征途上,必然會遭遇攔路虎、絆馬索。經過數輪改革,很多改革項目“連肉帶湯”端出來後,剩下的都是“硬骨頭”,改革難度越來越大。面對部門既得利益,“不願改”;面對風險挑戰,“不敢改”;面對重重難題,“改不動”。唯有以市場為導向,才能為改革註入不竭的動力。
  本世紀之初,我省就啟動直購電改革,推動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,曾在全國領一時風氣之先。但也因利益之爭,近十年躑躅不前。價格是市場的指揮棒,直接交易的核心是電價市場化。如今,電力用戶遭遇成本壓力,發電企業產能過剩,新的市場格局,再次開啟了改革窗口。今年四季度,國電荊門發電有限公司等11家發電企業,與武漢新芯集成電路公司等24家用戶經雙邊自由協商,繞開電網企業,達成了電力直接交易發、用雙邊意向協議,協議購電量達16.4億千瓦時,相當於去年四季度全省工業用電量的5.4%。新一輪電力改革,由此破冰。
  從本質上看,推動改革的,正是市場的無形之手。唯有市場,才能真正打破壟斷,引入競爭,提高效率,降低成本,健全電價機制,優化資源配置。
  堅定不移推進直購電改革,還原了電力的商品屬性,實現電力交易市場化,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,電力用戶和發電企業直接受益,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。
 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,經濟體制改革“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,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”。合理劃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,以市場之手拆除利益藩籬、釋放改革紅利,促進湖北“建成支點、走在前列”,任重而道遠。
  (原標題:市場,資源配置的湖北作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l54plulf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